Third Thinking
  • Home
  • Blog
    • 真實的快樂是什麼?
  • Contact Us

Life in the time of coronavirus

  • By YM Tan
  • 2020/03/282020/03/28
  • Leave a comment
  • on Life in the time of coronavirus
  • Uncategorized

真實的快樂是什麼?

  • By YM Tan
  • 2019/10/312019/10/31
  • Leave a comment
  • on 真實的快樂是什麼?
  • Uncategorized

和一群建築師朋友討論如何設計一個創造快樂感的空間。腦力激盪的討論中,我們一開始習慣地從空間分配與使用功能的角度去思考,但我們的討論開始往「到底什麼是快樂的」的角度來思考空間、人、體驗之間的連結。建築師好友提議每個人寫下讓自己快樂的事。列出來的清單包含:

 

 

  • 自己動手做三明治
  • 有選擇,可以獨處也可以加入人群
  • 和弟弟一起吃飯的時候,可以不在意自己的吃相,又可以彼此分享,什麼都變得好吃
  • 通勤時間耳機裏的音樂
  • 享受黃昏時刻的小酌
  • 早上的第一杯咖啡
  • 任何跟植物有關的事,包括自己種花

 

大家的答案中只有二成是與他人互動的,八成都是獨自的行為。看來讓我們感到快樂的共同點是:有獨處或個人的時間。或許是因為現代生活和工作總是需要與很多人在一起,能有屬於自己的時間會感到快樂。如果以這個發現為設計主軸,這個空間應該是個讓人放鬆自在、隨心所欲的獨處空間。 但這和正向心理學研究的發現完全相反!正向心理學長期的研究追蹤發現,快樂人生的關鍵繫於和他人有良好的關係,一種和他人產生同理共感的關係。

 

 

快樂是人類社會自古以來追尋的課題。不論國內外,探討快樂、正向思維、正向的人際關係與溝通等等的書籍,數量只增不減。近年來在華人培訓市場,這類主題的課程也是琳琅滿目。這背後龐大的商機引來一派評論者、學者開始對學習正向思考的真實效果抱持質疑,甚至抨擊。舉例來說,出版商為新書取名時,只要放上「快樂」或是相關的名詞,就能獲得極佳的銷售。 書中建議的方法是否有效?是否來自嚴謹的實驗?我當然有職業病,每到書店一定會翻看每一本跟快樂有關的書籍。我很怕看到那些老生常談或無科學依據的快樂建議。「正向」(positivity) 不是「無可救藥的樂觀」。

 

 

面對接受教練服務的客戶、來到漣漪人課程的參加者,與自己工作團隊的成員等,我也常需要處理他們對「快樂」的質疑。特別是那些被老闆逼來上我的課的人,他們不會吝於讓我知道他們的抗拒,「業績都做不到了,還要我每天保持正面的態度看待這些問題,怎麼可能?」「我帶團隊的方式就是要給大家壓力,帶出大家的動力,這怎麼是負面影響?」「我知道自己不快樂,那都是因為別人啊,如果我可以不要管那些人的問題,我就無事一身輕了。」「我盡量保持積極心態, 即使他們做的不對,我一直鼓勵他們。」從這些觀察,我整理出這些迷思:

 

 

迷思一:快樂就是快樂的狀態 (Happiness is the state of being happy)

迷思二:快樂是永續的

迷思三:消除不快樂就會快樂

迷思四:沒有人煩我,我就快樂了

 

 

首先,我們來看正向心理學研究的快樂是什麼?以臨床實驗與經年累月的長期性研究,正向心理學發現快樂是「正向」,加上「生活滿意度」。針對以上提出的迷思,我以「正向」做討論,幫助大家重新思考這些迷思合理與否。

 

 

正向,簡單地說就是正面情緒多過負面情緒,不是沒有負面情緒。正向心理學並不排斥負面情緒。負面情緒有它的作用,並不是完全不好。當我們處於負面情緒時,例如:恐懼、緊張,這些是警惕防禦的訊號,幫助我們可以隨時逃跑或攻擊,以保存生命。所以,學習快樂並不是否定或是壓抑負面情緒。

 

 

如果你每天都有很多負面情緒,那建議你學習遇到逆境時如何調整自己的情緒。這樣做的好處是減少負面情緒對你自己、對旁人的影響,但還不夠。這只是消除你的不快樂。打個比方,我們的情緒就好像我們的室友。如果你的室友如緊張、焦慮、煩躁不安、氣餒、迷茫、失落、冷漠、無奈、憤怒等,已經佔據你的家。想要更快樂的你,會把哪幾位趕出去呢?少了些負面情緒還不夠,現在邀請不一樣的室友如喜悅,愛心,幽默,起勁,興趣,感恩,自豪,期待等來你家。

 

 

我從來上課的參加者也學習到,大部分的人對自己的負面情緒都很清楚,他們知道什麼讓他不快樂,什麼引起負面情緒。但對自己的快樂泉源卻很陌生。所謂的正面情緒有著開拓和建設(broaden and build)的作用。當我們感覺良好時,我們的心態是開放的。想想「開心」這個詞彙真有趣,當你的心是打開的,你會更容易施展創意,願意嘗試,對外界充滿好奇並建立連結。所以,研究發現快樂的人資源比較多,人脈也更廣。因為他們很容易、也喜歡與他人分享樂趣,因此建立更好的人我關係。我有一個活動,是測試正面情緒與負面情緒的比重,列出兩個清單,一張寫正面情緒,另一張是負面情緒。那些不快樂的人,他們的正面情緒清單都比負面清單短。

 

 

最近台北天氣都超過35度。大熱天來一杯冰涼的芒果冰沙,美妙無比的享受。太好吃了,再來一杯!同樣的芒果冰沙,現在還是好吃,不過不像第一杯那麼享受了。如果現在再來一杯,你不會想再吃了。再舉一個例子。夏天天氣炎熱,喜歡穿涼鞋。腳趾頭被別人不小心踩到痛的不得了。 你當下又痛又氣,痛完後也很快地忘記了這件事。

 

 

鍛鍊自己的能量: 如果你想開始學習調節自己的正面情緒和能量,我有一個你可以馬上練習的方法,而且每個人都做得到,只要你想做。你可以做個嘗試,明天進入辦公室時,以你平時習慣的方式多加百分之五十的能量和同事打招呼。這時你已經提高自己的能量了。我相信你接著會發現,提高能量的同時,你很難避免不微笑!

 

 

每週為自己創造一個小享受:有位計程車司機跟我說他載到一位客人上陽明山,心裡想客人下車後他就趁機在陽明山逛逛,享受山上的景色。但是一不留意就把車子開下山了,錯失了一個獎賞自己的體驗。所以快樂還需要自己有意識的採取行動。不只採取行動。

不過,正向的方法並非一招打遍天下無敵手。快樂的公式會因人而異。在臉書上滿多人喜歡分享毛小孩的照片。我喜歡狗,不喜歡貓。所以對貓的分享,我沒有什麼感覺,但跟狗有關的,總會讓我開懷大笑。

 

 

解開這些對「快樂」的迷思,我們知道「正向」不是減除負面情緒,是懂得在逆境中調節情緒與能量,也懂得在平順中加入正面情緒,更有意識地經營你的生活。如果你已經懂得調節自己的「正向」,接下來想想這個問題:有件讓你快樂的事,自己一個人去做,和一群人去,這兩者的樂趣有什麼不一樣?有個朋友回答「隨著年紀、心境,以前覺得自己一個人做比較有趣、比較快樂,但現在很珍惜能和別人相處的時間。」也有人認為無關年紀,有一些活動就是比較喜歡自己一個人去做,例如:看電影,不需要與同伴解釋、討論情節,可以自己細細思索觀後的想法。

 

 

我最崇敬的正向心理學教授Chris Peterson曾說過「沒有快樂的隱士」(no happy hermit)。他時常開玩笑說他的演講一句話就講完了,因為他對快樂的總結就是「 別人很重要」(other people matter)。從正向心理學的研究發現,建立健康良好的人我關係帶來更深刻、更真實的快樂。提升自己的正向,獨處有它的必要,也可以創造出許多正面情緒,例如獨自享用一杯美酒或觀看一部好電影既令人喜悅也很過癮。但生活喜悅無人共享,內心情感無處可訴,寂寞感油然而生。如果可以跟伴侶或知音共享這個體驗,不只一起細味品嚐,真心交流,還能夠沈浸在聆聽彼此描述每一個場景以及它所創造出來的體驗,畫面又歷歷在目!我剛好有一個這樣的經歷。 我時常一個人帶本書,自己泡杯茶或調一杯琴湯尼(我最享受的日落儀式)到公園,逍遙度日好自在。上個月台北藝術節在大安森林公園舉辦一場露天表演,我可以照常一個人去觀賞,不過因為有朋友一起野餐觀賞表演,分享美好生活的歡樂氣氛是加倍的。這個體驗拉近彼此的距離,創造共同記憶。所以,真實的快樂是懂得和他人分享你創造的「正向」,因為分享,人我關係也產生正向的連結。

 

 

感覺良好是快樂的基礎,但不是快樂的唯一定義。那些對快樂的迷思,與真正讓我們活得精彩的其實有很大的落差。快樂的確不是看幾篇文章,或是在腦袋裡想著快樂,就馬上變快樂。「正向」是需要培養的,需要鍛煉的。「正向」透過和他人分享,還會帶來的加倍效力,更有意義。我記得Chris Peterson 教授還講過一句話: “Happiness is a product of our pursuit, not pursuit of happiness necessarily.” 快樂就在追求的過程中,快樂不是追求的目標。那我們追求什麼呢?追求就是對自己有期許,發揮自己的潛能,鍛鍊自己的強項(strengths),實踐夢想,貢獻社會,能夠為別人做些事。對我來說,快樂是需要經營的,Happiness exists in our action!

 

 

Homework 家庭作業

 

1. 提筆在紙上列出讓你快樂的人事物。不設限地自由發揮,想到什麼就寫下來。寫完後,細細品讀這些讓你快樂的事情,也看看以下這幾個幫助自己反思的問題:

  • 哪些是屬於個人進行的?
  • 哪些是和別人一同進行的?
  • 如果你想提升你的快樂指數,清單上的哪一項或哪幾項是你要多做的?
  • 透過這個活動,你對快樂的認識是什麼?

2. 推薦書單

推薦各位讀者Christopher Peterson教授的書,Pursing the good life。雖然尚未中譯本,這本著作集結了一百篇Peterson教授在各學術期刊、專欄發表的寫作。每篇是兩到三頁的精簡內容,以生活化的用語介紹嚴謹的研究發現,同時又以幽默的口吻提出挑戰性的思維。Peterson教授連下標題都能讓人莞爾一笑,例如’Positive Psychology and Bullshit’,‘Does Happiness Have a Cost?’。如果你也對正向心理學有興趣,這絕對是一本值得研讀的好書。

Sign up for updates

Subscribe for event updates and tips on how to express the best of you at work.


By submitting this form, you are consenting to receive marketing emails from: Third Thinking, Unit 2B, Yen Lai Building, Hong Kong, http://www.thirdthinking.com. You can revoke your consent to receive emails at any time by using the SafeUnsubscribe® link, found at the bottom of every email. Emails are serviced by Constant Contact

Follow us on Facebook

Recent Posts

  • Life in the time of coronavirus
  • 真實的快樂是什麼?

Recent Comments

  • Next Happier Retreat │ Nov. 16 – 18, 2018 – Dulan Retreat on Register Now!
  • 2018活動額滿,預約下一次Happier Retreat! – Dulan Retreat on Register Now!
  • Happier Retreat 2018 即日起開始報名! – Dulan Retreat on Register Now!
  • 神秘嘉賓:凌宗湧花藝大師 – Dulan Retreat on Register Now!

Third Thinking

 

We are in the business of happiness, applying positive psychology based approach for individuals and teams to flourish
at work and in life. We advocate work and life integration, not balance.

Recent posts

  • Life in the time of coronavirus 2020/03/28
  • 真實的快樂是什麼? 2019/10/31

Our Address

  • 6F-1, No. 12, Ln. 219, Sec. 1, Fuxing S. Rd., Da’an Dist., Taipei City 106, Taiwan (R.O.C.)
  • +886-2-2721-7909 #276
  • banalee@thirdthinking.com